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天博

天博

凯里学院新校区选址及建设回顾

发布时间: 2020-06-06   作者: 杨尤光 龙则池 郑茂刚   来源: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编辑: 吴敏

 

  


  进入二十一世纪,天博苗族侗族自治州乘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列车,伴着西部大开发的铿锵鼓点,发展步履更加坚定而紧迫,以“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清醒,奏响了经济开发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协奏曲。

  州委州政府决定创办本科高校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催醒了天博400万苗侗等各族人民的高等教育梦。1956年7月自治州成立以来,1958年8月在镇远创办“天博大学”,这是自治州的第一所高校,也是自治州高等教育的开端。但是,自治州高等教育发展曲折坎坷,1959年8月天博大学停办,保留其中的师范专科更名为天博师范专科学校继续办学,1961年8月搬迁至自治州首府凯里,与凯里师范学校合校办学;之后又经历“多校并入、几经更名、一址传承”的复杂演进。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在该校址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纳入当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首批1977级招收4个专业197人,1978年入学。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天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的197名在校生成为天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按照教育部要求更名为天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首届学生。至此,自治州高等教育步入稳步健康发展轨道,天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天博民族师专)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撑起了全州基础教育的蓝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自治州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也与日俱增,面对“外面人才进不来,考出去的学生回不来,本地没有本科高校培养不出来”的现实困境,2000年初,中共天博委、州人民政府毅然作出“三校合并升本”的重大决定,即将天博民族师专、天博教育学院、凯里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申报创办普通本科高校。

  从此,拉开了自治州创办本科教育的序幕。国家对普通本科高校的设置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即使“三校合并”,在校园占地面积、校舍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和本科办学经验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差距,这意味着“升本”之路不平坦。为此,州委、州人民政府再次作出“举全州之力创办凯里学院”的重要决策, 实施“新校区选址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等系列积极措施扎实推进升本工作并取得重大进展,在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组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

  自治州终于建成了第一所普通本科高校,提升了教育层次,完善了教育体系,实现了全州400万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多年的教育梦。正如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夏自强进驻自治州评估时为学校的题词 “百年梦想如今实现”。

  凯里学院落户凯里经济开发区

  办大学是百年大计,校园是基础条件。自治州要创办普通本科高校,仅有天博民族师专校园占地面积215亩、校舍建筑面积73263 平方米,又在凯里市城区已无法拓展校园空间的现有基础,根本满足不了规划6000人本科在校生规模的办学条件。新校区选址及建设成为自治州“升本”工作的首要任务。于是,“新校区选址在何处?新校区怎么建设?建设经费从哪里出?”等问题提上了州委州政府的议事日程,不仅得到了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全州广大群众的关注。

  此前,州委州政府从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考虑,将天博商业技校并入天博民族师专,以其校址为基础扩建新校区。2002年7月底,时任州长刘晓凯同志带队到天博商业技校校区调研凯里学院新校区选址事宜,天博新闻对此事的报道引起了凯里经济开发区领导层的关注和深思: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凯里经济开发区更需要高等教育资源的注入和大学的支撑,因为有了大学,开发区将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动能,有人说“经济发展可以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创新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凯里经济开发区一定要为自治州的后天而努力。于是,“争取凯里学院落户凯里经济开发区”在管委会领导班子中形成了共识。是年8月2日凯里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尤光同志主动找刘晓凯州长汇报工作并提出“将凯里学院建到开发区”的建议。对开发区的主动作为及其建议,刘晓凯十分重视,要求开发区拿出一个具体方案供州升本工作领导小组比较和参考。杨尤光同志当天就组织召开开发区管委会党政班子及中层干部会议,通报了州委州政府拟建凯里学院新校区的相关情况,提出并讨论了争取凯里学院建到开发区的大胆想法,会议决定由杨尤光、杨晖林、段文红三位同志起草方案。经征求州教育局领导意见,并邀请州民族研究所雷秀武所长协助,花了4天工夫,撰写了《关于凯里学院搬迁凯里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建议报告》。报告充分论证了凯里学院落户开发区的诸多有利条件和未来发展空间,阐述了将对加快开发区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巨大影响。8月7日报告送到州长办公室,刘晓凯认真看了报告并给予肯定答复:“你们的工作效率挺高,报告分析比较客观,我们会安排时间到开发区实地调研”。2003年2月18日,州长刘晓凯、常务副州长龚绍涛带领州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天博民族师专领导班子到开发区实地考察凯里学院新校区选址,先后看了开发区两宗地,天博民族师专党委书记龙则池同志提出“大坳片区这块地好,后有大山依靠,前有清水江流淌”。接着在开发区管委会会议室,刘晓凯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与会同志均认为在开发区选址比天博商业技校校址及天博民族师专现在校址用地条件都好,发展空间大,而且也必将形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助推开发区加快发展。会后,刘晓凯高兴地同大家在开发区管委会门前合影,这张合影成为凯里学院新校区选址建设工作的重要历史见证。

  自治州“升本”工作有序推进中,2003年初,州人民政府成立凯里学院规划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刘晓凯亲自担任组长,开发区、天博民族师专主要领导都是成员。州委州政府最终确定凯里学院新校区选址开发区,同时启动新校区设计单位招投标工作,最终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中标负责设计。州人民政府明确开发区的任务是负责建设用地选址及征用、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拆迁,并配合规划建设。为此,开发区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杨尤光任组长,杨晖林、付志光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征用及拆迁工作,为凯里学院新校区顺利建设创造条件。

  凯里学院新校区要落户开发区,必须对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因为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6月批准的凯里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63.4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建设用地23.8平方公里,并没有考虑文教、卫生、科研等建设用地。2003年正值国务院通知要求全国清理审核开发区,为此,开发区请省规划建筑设计院对凯里经济开发区总规进行修编,同时请省国土厅调整土地利用规划,要求修编方案充分考虑教育、科研及生物制药、电子、食品加工等产品开发建设用地。经多方努力,得到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省人民政府及国土厅、商务厅等部门给予关心和大力支持,较快较好地完成了总规修编,很好地落实了凯里学院新校区建设用地。与此同时,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经国家审核合格,正式确定为省级开发区(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第84号公告) 。

  同时,凯里经济开发区将凯里学院新校区建设用地及征拆工作列入工作重点,按照凯里学院新校区规划控制红线和刘晓凯提出的“把凯里学院建成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大学”的要求,管委会领导及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的同志全力以赴,克服种种困难,扎实推进征地拆迁工作。由于征用土地面积大,有2500亩左右,涉及农户多,宗地上有高压线、地下又有军用电缆,还有30亩果园场,征地补偿压力大,要一户一户谈判、丈量、签订补偿协议并及时补偿到户。为全力支持凯里学院新校区建设,开发区根据州政府主要领导的意见,在土地收费上只收取凯里学院征地成本费,而且在果园场及其他建筑物的拆迁中还帮助天博民族师专支付了80万元的补偿款。经过开发区干部职工上下同心协力、艰苦工作,最终顺利完成凯里学院新校区共计2374亩(其中近700亩后来调整建成天博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征地拆迁工作,为凯里学院新校区建设提供了用地保证。对此,教育界的同志说,“开发区为天博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全州教育体系得到完善,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贡献”。

  共建民族特色生态学府的成功实践

  凯里学院新校区坐落风景秀丽的清水江畔,位于凯里经济开发区东部,南临4号大道及凯里高铁南站,北依320国道线和凯麻高速公路,距凯里市城区9公里。新校区建设用地规划面积2374亩,之后调整为1676亩,规划校舍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规划在校生规模10000—16000人,总投资为7亿元,其中:征地和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2亿元,一期校舍建设17.6万平方米,建设投资2亿元,二期校舍建设14.3万平方米,建设投资为2.5亿元;其他费用投资0.5亿元。资金来源为计划置换老校区资金1.2亿元,政府投资3.5亿元,社会引资1亿元,学校自筹资金1.3亿元。

  面对紧迫的建设任务和巨大的资金压力,2004年州委州政府把建设凯里学院新校区列入了当年的十二件大事,号召举全州之力创办凯里学院,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一是省、州党委等四大班子及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多位领导先后亲临新校区建设现场指导工作,州人民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凯里学院新校区建设工作;二是州建设局、规划局、教育局、财政局等州直部门和全州16个县市政府及凯里经济开发区给予的大力支持,不仅使各个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实施,还无偿帮助凯里学院栽种纪念林8000 平方米,从江县、黎平县委县政府分别为凯里学院捐建侗族鼓楼和风雨桥,麻江县教育局和黎平县教育局分别派出技术骨干章荣炳、张锡忠两位同志到新校区参与建设管理;三是全州干部职工和群众自愿捐资1000多万元支持凯里学院建设新校区,甚至一些离退休老同志也踊跃捐款;四是对口帮扶天博的浙江省宁波市的友情援助, 浙江省领导和宁波市主要领导多次到新校区考察,为修建凯里学院博物馆捐资500万元,并牵线搭桥,获得台湾著名企业家朱绣山之子朱英龙先生捐资2450万元,还另捐资为凯里学院贫困学生设立“朱绣山助学金”。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全州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天博民族师专党委书记龙则池、校长万一平和凯里学院党委书记龙则池、院长曾羽等两届党政领导班子接力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奋战,边建设边办学,严格按照“集中体现科技规划、人文规划、环保规划和谐统一的内涵,既有现代建筑风格,又有民族建筑韵律,既立足当前需要,又着眼永续发展”的规划理念修建新校区,用十余年的时间终于使一座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又有民族建筑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在一片荒山上拔地而起,如今已建成真正的万人大学,被老百姓誉为“生态学府,人才摇篮”,并入选贵州省首批绿色大学,合力谱写了自治州高等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从2000年初州委州政府决定创办普通本科高校,到2003年确定选址开发区建设新校区;从2004年7月1日州委州政府在开发区举行天博民族师专新校区奠基仪式,时任州委书记刘光磊同志、州长刘晓凯同志亲自挥锄奠基,到2006年7月第一期建设工程竣工;从2006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天博民族师专组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同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正式同意组建凯里学院并任命首届领导班子,并于7月18日州委州政府举行凯里学院新校区揭牌仪式,再到2008年8月完成凯里学院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办学。这是一个“以升本带动新校区选址建设、以新校区建设推动升本成功”的经典范例,自治州党委和政府以坚强的领导和坚定的决心,不仅高效低成本建成了凯里学院新校区,成功创办了自治州第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实现了全州400多万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群众多年的夙愿。而且,接续战略谋划,行稳致远,带动天博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相继落户凯里经济开发区,几所高校的连片聚集已成功打造出了自治州的高等教育园区,几万高校师生的聚落形成,已逐步凸显出高等教育对开发区投资拉动、消费带动和城市化推动的积极效应,并预示着巨大的科技孵化动能和发展生机。

  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开发区选址建设凯里学院新校区并成功创办本科高校,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自治州奏响的经济开发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美协奏曲。



相关报道: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主办:天博日报社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均为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